萬萬沒想到,高博醫療集團上海阿特蒙醫院醫生們“熬”的日常竟然是······
近日,因為職場真人秀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最新一季瞄準了醫學生群體的求職過程,頻頻上熱搜話題。節目中的導師,著名眼科醫生陶勇提到:令人心動的offer應該叫“熬ffer”。從選擇做醫生開始的那一刻,就開始熬。熬著學習,熬夜值班,熬在沒完沒了的論文中,熬在深夜突發情況的焦慮里。“熬”是醫生的常態,但是當負責的患者能順利出院時,心理的成就感與幸福感要遠遠大于生理上的熬。
幾個從名校醫學院臨床專業畢業的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遭遇了被患者懟、值夜班24小時on call,經受帶教老師查房時嚴苛的提問,MDT匯報考核等過程,開始自己從一名“醫學生”向“醫生”轉變的職業生涯。“醫生”和“醫學生”一字之差,到底有多難?需要經歷哪些魔鬼訓練?
今天,通過幾個高博醫療集團上海阿特蒙醫院年輕醫生們的分享,來驗證下是否他們也都經歷過這些臨床的“魔鬼訓練”?
節目里說醫生的on call是一生的on call,真的是這樣嗎?你覺得當醫生最“熬”的是什么?最有價值的收獲是什么?
“外科醫生,真的沒有新手光環”
“熬”可以說是幾乎所有醫生的常態,外科醫生在手術臺上更是體力與腦力的雙重“熬”,同時還得精神集中,不能出錯。我現在跟著教授做肝膽外科手術比較多。肝膽尤其是大型的腹腔鏡手術,如肝膽切除,每個位置上的外科醫生都要擔負重要職責,講究團隊的配合。一場手術即一場艱深的戰役。經常是做完手術癱軟成泥,但是外科醫生的成就感也是與日俱增的。
醫生是沒有新手光環的,但凡一點小事都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錯誤。同時你的情緒和狀態還可能會影響病人的情緒與醫患信任。有的時候術中其實已經可以預見患者手術的結果,但是即便為了1%的可能還是需要盡力。這種無力感對我來說可能是其中最“熬”的東西。
“醫生的‘熬’,在摸索和期待中前進”
進入臨床工作后的“熬”更多的是帶著責任心的“熬”。比如夜班,徹夜難“熬”,不僅需要熟悉患者的病情,也需要在患者出現緊急情況時準確判斷,及時處理,同時還需要和患者及家屬及時溝通,安撫情緒。這樣的“熬”更考驗一個人的抗壓能力。但當所有的熬化成患者嘴角那一抹微笑時,那幸福和滿足卻是無與倫比的美麗。
看完了兩位剛從醫學生走上醫生崗位的年輕醫生的感言,再來看看兩位給很多醫學生發過“熬ffer”的資深醫生怎么看待醫生這個職業。他們會給什么樣的醫學生發“熬ffer”呢?
腫瘤科接收的很多患者前期經過多線治療,病情往往復雜難治,患者對我們醫生的期望值很高,這就意味著我們對新入職臨床醫生的要求也更高。對于有工作經驗的腫瘤科醫生,希望知識面廣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能火眼金睛閱CT、MR片,讀得懂病理、檢驗報告,還具備微創操作和治療能力;對于大學剛畢業的新員工,有愛心、有耐心、有擔當是最看重的職業素質,其次是與其學歷背景相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
我比較看重三點,
有“心”人會收到我發出的offer 。
第一個心是好奇心。醫生在臨床上時常會面臨很多問題,例如,為什么同樣的藥物治療在不同患者身上會出現不同的效果?為什么同樣是腫瘤,基因表達不同患者的治療方案差別很大?為什么教授查房給出的意見和我不同等等。好奇心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素質,它會在我們遇到困惑的時候激發解決問題的斗志,幫助我們建設維護生命健康的強大內心。
第二個心是耐心。這種耐心體現在日常工作很多方面,例如,患者和家屬面對病痛折磨的時候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心理變化,需要傾訴、需要解答,作為一名醫生,就要科學地為其疏導,對疾病的發展進行預判,要同患者和家屬一起來與腫瘤做斗爭,從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多維度來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
第三個心就是同理心了。“腫瘤科的醫生,是內心的修行和終身的學習” ,楊英主任告訴我們,腫瘤科醫生必須有一顆強大的內心,鼓勵患者和自己一起并肩戰斗,面對并接受病魔的挑戰;用真誠的關愛去溫暖患者焦灼、無助的內心;用堅定的眼神告訴患者:我們和你在一起,共同踏上對抗疾病的征程。”
滑動查看導師寄語
從“醫學生”變成“醫生”,看似一字之差,但是這中間“熬”得住,真的需要付出很多常人想象不到的努力與辛苦。從兩名年輕醫生和自身導師的視角聊了這么多,有幫助您更加了解醫生的工作嗎?有更堅定您做一名醫生的想法嗎?
如果有,請參見今天二條推送,希望您能接住這份“令人心動的offer”。
///
最后
希望我們每個人在求醫的道路上,
厚德求真,守正創新;行遠自邇,踵事增華。
-END-
@所有醫學生們
高博醫療集團上海阿特蒙醫院
“白衣天團” 向你發出“組團”邀請
加入我們,一起“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