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O2021丨驚艷亮相!韓寶惠教授團隊發布多項研究成果
一年一度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于2021年9月16-22日在法國召開,作為國際腫瘤學領域的盛會,來自世界各地的腫瘤學最新研究進展都將在此展示。本次年會中國共有18項口頭匯報研究入選,其中包括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高博醫學阿特蒙腫瘤中心特聘專家韓寶惠教授團隊帶來的相關研究成果。
口頭報告
Abs3797:DUBLIN-3 ( BPI-2358-103): A Global Phase 3 Trial with the Plinabulin/Docetaxel combination vs. Doc in 2nd/3rd Line NSCLC Patients with EGFR-wild type Progressing on a Prior Platinum-Based Regimen
DUBLIN-3(BPI-2358-103):普那布林/多西他賽聯合或多西他賽單藥用于含鉑化療后進展的EGFR野生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二/三線治療
EGFR野生型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在亞洲人群中約占60%,雖然免疫藥物Nivolumab在6年前被批準用于二線治療,但目前的總體效果仍有待提高,多西他賽也是較為常用的二線標準方案,但其療效有限且骨髓抑制作用較強。普那布林是一種選擇性的微管結合劑,并能誘導體內樹突狀細胞成熟,具有一定的免疫調節功能。
DUBLIN-3是一項多中心的III期臨床試驗,研究共納入559例患者,按1:1分別接受普那布林聯合多西他賽或多西他賽單藥治療。主要終點為總生存期 (OS),次要終點為客觀緩解率(ORR)、無進展生存(PFS)、第1周期第8天出現4級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患者百分比、2年OS率和3年OS率、緩解持續時間(DoR)、質量調整的無癥狀或毒性生存時間(Q-TWiST)、生存質量(QoL)、多西他賽治療>8、10、12個周期的患者百分比。
療效數據
DUBLIN-3研究達到OS主要終點和PFS和ORR關鍵次要終點。
普那布林+多西他賽組的OS相比多西他賽組顯著改善,中位OS分別為10.5個月 vs 9.4個月(HR=0.82;Log-rank p=0.0399)。
24個月OS率(22.1% vs 12.5%)、36個月OS率(11.7% vs 5.3%)幾乎翻倍,48個月OS率分別為10.6%和0%,即普那布林+多西他賽使10.6%的患者生存超過4年,顯示出持久的抗癌益處,相比之下單藥多西他賽僅有5.3%患者生存期在3-4年之間。
OS數據
普那布林+多西他賽組也改善了PFS和ORR。1年PFS率分別為17.1% vs 4.7%,2年PFS率為5.0% vs 1.6%,研究組的數據超過對照組的3倍;ORR也實現近一倍提高,分別為12.23% vs 6.76%。

PFS和ORR改善
安全性
該方案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相比多西他賽對照組,研究組的4級AE發生率更低,每個周期的3/4級AE發生率也更低。
普那布林通過顯著降低4級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來保護骨髓(P<0.0001),常見的中性粒細胞減少副反應的發生率僅有5.13%,低于多西他賽單藥發生率(33.58%)。
4級AE發生率及每個周期的3/4級AE發生率
在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提升改善,Q-TWiST評分提升>18%,具有臨床意義。
研究得出結論,普那布林+多西他賽聯合治療方案的效果較好,預期將為EGFR基因野生型患者的二、三線治療帶來新的選擇。
壁報展示
1210P - Preclinical and preliminary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of furmonertinib in NSCLC with EGFR exon 20 insertions (20ins)
伏美替尼在EGFR外顯子20插入(20ins) NSCLC中的臨床前和初步臨床研究
EGFR基因20外顯子插入是比較少見的一種突變類型,目前臨床上治療效果較差且沒有很成熟的治療方案。FAVOUR是一項Ib期臨床試驗(NCT04858958),計劃招募30例伴有EGFR 20ins的晚期NSCLC患者。隊列1入組未經治療的患者,給予伏美替尼 240mg qd治療,隊列2和3入組經治患者,分別評估240mg qd和160mg qd的方案。2021 ESMO介紹了FAVOUR研究隊列1中,高劑量三代EGFR靶向藥物伏美替尼(240mg)用于初次接受治療EGFR 20ins NSCLC患者的最新數據。
療效數據
這項臨床試驗的10例患者都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在數據截止日期(2021年6月4日),獨立審查委員會 (IRC)確認的ORR為60.0%,6例患者獲得部分緩解(PR),4例患者達到穩定疾病(SD),研究者評估的ORR為70.0%。疾病控制率為100%。
所有患者均顯示靶病灶腫瘤縮小,中位最佳變化百分比為-51.8% (范圍:58.2%-24.7%) ,其中7例患者腫瘤縮小超過30%。
中位治療持續時間為4.1個月(范圍:2.7-5.6),所有患者均繼續接受治療。
病灶變化和中位治療時間
總體來看,不良反應(AE)可控且可逆,安全性良好。
10例患者中,9例患者(90%)經歷了任何級別的治療相關不良事件(TEAE)。
1例患者因嚴重不良事件(SAE)導致劑量中斷,誘因是腹瀉,劑量中斷時間為6天,之后恢復240mg給藥方案。
沒有觀察到≥3級TEAE。
ORR和DCR
EGFR基因20外顯子插入是一種較為難治的類型,本研究的結果將為該類患者的治療帶來更多的希望,對于既往接受過治療的這類患者的臨床試驗(伏美替尼)也正在進行,相信能有更多更好的結果造福肺癌患者。
1163P - Combined 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prognosis and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混合型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臨床特征、預后和術后管理
混合型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C-LCNEC)是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CNEC)與腺癌(AD)、鱗狀細胞癌(SCC)等其他成分混合的一種腫瘤。本研究旨在描述不同成分的C-LCNEC之間的明顯特征,并探索治療策略。研究收集了114例接受手術的C-LCNEC患者資料,并分析了這些患者的臨床特征和預后。
在最終進行評估的患者中,82(72%)例患者的LCNEC合并腺癌(LCNEC/AD),而32 (28%)例LCNEC合并鱗狀細胞癌(LCNEC/SCC)。LCNEC/AD更可能發生在女性、年輕成人、內臟胸膜侵犯和驅動基因表達的患者中。然而,單變量分析顯示這些患者之間的DFS和OS沒有顯著差異(P=0.837和P=0.852),而輔助化療(P=0.001和P=0.003)和術前CEA水平(P=0.026和P=0.009)是獨立預測因素。
接受術后輔助化療的C-LCNEC患者具有更長的DFS和OS,包括I期患者(P=0.006和P=0.031),此外,含有依托泊苷的化療對于II期或III期患者的獲益大于其他方案(P=0.038和P=0.020)。C-LCNEC患者中EGFR和ALK基因突變的患者較少,EGFR和ALK突變率分別為5.8%(17/66)和6.1%(4/66),但這些患者對靶向治療反應良好。
研究得出結論,混合型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是一種少見的腫瘤(總數不足10%)且治療效果不佳。LCNEC/AD是C-LCNEC最常見的類型。輔助化療、尤其是基于依托泊苷的化療是手術切除的C-LCNEC的有益選擇。
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近年來隨著新藥和新治療方案的出現,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期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對于一些靶向治療后進展和少見基因突變/肺癌類型的治療仍需要加強,上海市胸科醫院的研究成果將為這類患者的治療提供新思路。